展会新闻

【渔人周刊】麦康森视野:深海“种植”海鲜,引领海洋养殖新潮流

发布时间:2025-01-09



01

卓识专家·风华掠影


640 (17).jpg


麦康森   Mai Kangsen  

麦康森,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家。广东省化州市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1995年获爱尔兰国立大学动物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院长、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麦康森院士一直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教学和研发工作。在探索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饲料工业发展模式,研究并构建重要养殖代表种的基础营养参数公共平台,开创贝类营养研究新领域,技术集成与创新成功开发鱼粉替代技术、微颗粒开口饲料配制技术、环境和食品安全营养调控技术,及成果产业化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02

博学笃志·匠心逐梦



在深海里“种”海鲜

1958年10月,麦康森出生在广东省化州市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生活的地方,离海边还有100多里路。这段距离让大海成了麦康森最向往的地方,少年时期仅有的一次海边游玩,就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并由此产生了人生的梦想。1978年10月,不负众望的麦康森以第一志愿考上了全国唯一的海洋学府--山东海洋学院,实现了他的人生梦想。

 

从农民到渔民,麦康森面对各种挑战从不退缩,不仅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研究生,而且在工作后还争取到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在国外留学期间,麦康森敏锐的发现鲍鱼研究还是个空白,于是他在贝类营养研究方面不断取得研究,最终赢得了“鲍鱼博士”的美称,填补了许多国际空白。

 

1995年7月,麦康森获得博士学位,面对外国优越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他毅然选择回国从事水产养殖专业。从业46年来,在麦康森与众多水产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水产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如此,麦康森还前瞻性地提出在深海里“种”海鲜的构想,让海水深处“种”海鲜成为一种“潮流”。离岸几公里到几十公里的海面上,智能化网箱和养殖作业平台,与用人工礁石、移植海草等打造的海洋牧场,不仅修复着过去被过度捕捞破坏的海洋生物资源,也让“野味”深海鱼能够规模化地走向公众的餐桌。

640 (15).jpg
640 (16).jpg




03

智者箴言·洞见真知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考验的是对待困难的态度和担当精神”。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的道理,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一直都在实践着。


您对我国水产行业未来发展有什么看法?

麦康森:我国水产历史悠久,技术体系完整,资本积累厚实,中国是世界渔业主要贡献国,超过2/3。我国水产业的关键痛点:经济效益差,不赚钱,消费严重不足的伪过剩。


进口产品冲击,2021年我国进口水产品574万吨,结构性过剩。麦院士介绍,我国近海占海洋捕捞产量的80%,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需开拓远洋与极地渔业资源,近海资源出现空心化且产出基础不稳定,捕捞业人均产量远低于发达国家,略高于非洲,地缘政治困扰,远洋渔业资源发展受限。实现渔业资源与捕捞需要高质量持续发展,构建深远跨行业耦合养殖平台为核心的蓝色牧场,服务国家战略。


麦院士表示,变废为宝,实现水产品循环利用,传统养殖方式亟待转型升级-设施渔业;病害防控水平亟待提高;水产品安全与加工水平亟待提高;渔业生态环境仍待改善;福岛核辐射水排放需要科学评估与应对。


麦院士指出南极磷虾有4亿-10亿吨,可捕捞0.5亿-1.5亿吨,全球捕捞10万-52万吨,我国2009年战略性开捕,2015年是5.4万吨,他认为南极磷虾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战略资源。

640 (14).jpg



对目前海洋牧场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您有什么建议能给到企业和养殖户呢?


      麦康森首先,任何商业活动都必须考虑经济效益。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就需要解决许多科学和技术问题。例如,深远海浪大流急,要考虑适合养殖哪些品种、未来市场前景如何等问题,这需要时间反复试验、筛选。

此外,海洋牧场运营过程中,成本分摊也很重要。因此需要规模化集约化的建设,而大规模生产就势必要求企业做好市场营销等,建设品牌、打开销路,拉长了产业链条。

另一个挑战是深远海的工程技术问题。相比近海,深海养殖虽然减少了一些病害和产品安全问题,但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更大,因此成本也要相应增加。

总的来说,海洋牧场的商业模式不太适合个体养殖户,因为他们可能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抗风险能力。
 
未来海洋牧场甚至是海洋养殖的趋势,一定是集团化、规模化,并且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凝聚更多先进生产要素的力量。
【渔人周刊】麦康森视野:深海“种植”海鲜,引领海洋养殖新潮流(图9)



04

慧心寄语·深邃期许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时代禀赋。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原创性成果较少,还有许多“卡脖子”问题。


他认为当下我国科研、教育领域应致力于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培育崇尚科学和创造的社会文化氛围,尊重个人的观点、价值和选择,提倡真正的而不是炒作的成名作家,回归理性判断和思考,才能培育和提升国人的创新力。

640 (6).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

关注SIF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