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长江“歇十年”:88岁院士曹文宣的“鱼”生守护
发布时间:2025-02-20
中国著名鱼类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于四川彭州,195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长期致力于长江流域鱼类资源保护与生态研究。
主持完成《长江鱼类志》编撰,提出“长江十年禁渔”科学倡议,被誉为“中华鲟守护者”。现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曹文宣院士的研究不都是阳春白雪,他的多项成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野外考察时曹文宣院士发现,由于人们捕食了较多的幼鱼造成了团头鲂成长速度下降。团头鲂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它的另一个名字——武昌鱼却是家喻户晓。这种鱼少刺、肉味肥美,在我国分布很广,尤其在长江流域出产比较多。结束野外考察后,曹文宣院士经过反复试验和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团头鲂可以通过人工繁殖取得鱼苗,并有条件作为池塘养殖的对象。经过不懈的努力,团头鲂早已走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20世纪70年代以来,曹文宣院士主持了多项有关水利工程建设对鱼类资源影响和对策的研究;他还在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有关研究中,开辟了我国鱼类资源小型化现象及其资源恢复对策研究的新领域。曹文宣院士三次参与《长江保护法》制定过程征求意见,每次他都重申,保护长江就要把长江生态环境修复放在重要位置,《长江保护法》的实施,对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样的言语掷地有声,这样的分析高屋建瓴,真正体现了顶尖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从2006年开始,曹文宣院士首先提出“十年禁渔”,2021年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后世的中华儿女,看着依然奔涌流淌的长江,在水中畅游的鱼儿,会感恩这位长期致力于长江鱼类资源和珍稀、特有鱼类物种保护研究的科学家。
禁渔是为了保持鱼类优良的种质资源,使我国的淡水渔业长盛不衰,持续发展。所以,禁渔的目的不是说不吃鱼,是让子孙后代能够更好地吃鱼、更长久地吃鱼。
您作为长江禁渔的首倡者,如何评价现在的禁渔工作和措施?
曹文宣:我们鱼类资源有两重性,一是渔业资源,提供大家食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属性是物种资源。鱼类物种全世界有3万多种,淡水鱼我们中国就1300多种,特别是像长江有接近400种鱼类,淡水鱼类有360多种,光是长江上游分布的特有的淡水鱼就有126种,这些都是很珍稀的物种。
今年国务院重新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里,长江上游一些特有鱼类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级保护动物总共有20种。其中长江鲟、胭脂鱼,川陕哲罗鲑是1988年那一次就已经公布的,现在增补了十几种,都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川陕哲罗鲑原来是二级,现在升为一级,说明非常重视。我就希望十年禁渔,不光是渔业资源,我们的捕捞鱼产量可以提高,同时很多物种能够得到有效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和渔业资源恢复情况如何?周围生态环境发生了哪些可喜变化?
唐启升: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多次就长江禁捕工作从战略全局高度和长远发展角度提出明确要求,“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一个是治污,一个是治岸,一个是治渔”。
长江禁捕两年来,首先是长江水生生物物种数量增加,多样性水平稳步提升。长江上游重要支流赤水河调查到的物种数由禁捕前的123种,增加至126种。其次是种群小型化趋势得到遏制,种群结构明显优化。赤水河流域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墨头鱼等当地主要优势种类的平均体长、体重均明显增加。三是主要物种尤其是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增加,资源量明显上升。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人工放流个体的监测数量,由2007年至2016年仅监测到1尾的每年0.1尾,上升至禁捕后的每年89.0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的监测数量由禁捕前的每年3.4尾上升至每年18.6尾。鄱阳湖的鱼类资源量在禁捕后增加了2.4倍,东洞庭湖的鱼类平均密度增加1.2倍。
曹文宣院士曾说:“鱼类研究是很有意思的,而且做这项工作能给我很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每当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的新想法就会跟着层出不穷。”
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驱使着他在条件异常艰苦的野外披星戴月,只为追寻掩藏在迷雾中的科学真理。也正是由于曹文宣对鱼类研究的热爱和他深厚的学术功底,最终促成了一次灵感迸发,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把鱼类与青藏高原的隆起结合在一起加以研究,并把单纯的物种分类学延伸到地质、地理学中的学者。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